English

锡林郭勒人兴起读书热

1999-07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杜弋鹏 我有话说

本报讯5月28日是小学生卓娜的生日,远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放牧的外公汇来100元钱,简短附言共说了两句话:第一句话要求外孙用这些钱“买几本书”,第二句话祝外孙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。

这件事在邻居中引起一番议论:大草原上的牧民也有这种见识?了不得。其实,如果这些邻居亲自到锡林郭勒走走看看,他们就绝对不会这么大惊小怪了。现在,草原上的人们谈论的最多的话题是读书,议论的最多的事情是谁家的孩子掌握了几种新技术,谁拿到了绿色证书,如果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,连邻居们都引以为豪……很多话题都离不开文化,离不开学习。

锡林郭勒有关人士介绍,草原上的人们不再在放牧之余喝酒、串蒙古包,无所事事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。许多嗄查(蒙语:村)的青年集体戒酒、戒烟,比学习、比技能的新鲜事比比皆是。花大钱送子女上自费大学,自费订阅报刊,到文化站、文化室、阅览室学习,在锡林郭勒草原上蔚然成风。据不完全统计,1998年1到9月,锡林郭勒盟人均文化教育支出现金259元,占生活总支出的16%。

有关部门证实,有力地推动这场文化变迁的,是“三下乡”活动,仅1998年,就有近10万册图书赠送到基层,举办实用性技术培训班800多期,“千里边境文化长廊”、“草原书屋”、“百村书库”、“青年科技书库”、“文化站”等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。锡林郭勒盟东乌旗所有苏木(蒙语:乡)文化站全部达到一类文化站的标准,80%的嗄查建起了文化活动室。

书把新思想、新观念悄悄地带到了草原上。昔日他们鄙视生意人为“胡都拉沁”,今天他们收集信息,大步奔向市场,开始大念生意经。许多牧人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,专门为牧民提供信息,寻找畜产品市场。东乌旗翁根苏木牧民成立的公司不到2年销售牲畜1万多头(只)、绒毛好几十吨,还向国外出口了1500只乌珠木沁肥尾羊。西乌旗乌仁图雅嗄查牧民叶喜进城办起了系列包子饭馆,还搞出了速冻蒙古包子、羊肉串,产品打进了北京。

对书和现代生活、生产方式,草原上的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如饥似渴过,他们拉电线、办工厂、装电话、筑公路、买汽车、自费出国考察……草原上的人们正在从“文化沙漠”大步走向“文化绿洲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